Apple蘋果作為新晉的科技老大,蘋果最近意氣風發,大有糞土當年萬戶侯—微軟的氣勢。而且,憑借著iPad和iPhone的的巨大成功,不斷囊括用戶,進一步 鞏固其領先的地位。在業界,已經逐漸形成了一股對蘋果和喬布斯的個人崇拜。但是,蘋果就真的那么完美嗎?喬布斯真的已經達到封神的地步嗎?
筆者看來,蘋果固然強大,但遠還沒有做到完美的境界。以今年為例,前有iPhone4的“天線門”,后有iPad的“商標門”,最近又發生了Mac Book Air系列筆記本電腦的“閃屏門”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,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蘋果歷史上做的十大蠢事,讓大家了解一個更完整的蘋果。
一、“處理器門”
1984年,當蘋果推出Mac電腦時,該產品是革命性的。憑借其優雅、簡單易用,有第一個大眾化鼠標和圖形界面,產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進入了90年代,蘋果放棄了英特爾處理器,而選擇了IBM和摩托羅拉處理器。正式這次愚蠢的決定,讓蘋果陷入了多年的沉淪。甚至,在1997年,蘋果公司差點就陷入解散的境地。
二、史蒂夫喬布斯“解雇門”
1985年春天,蘋果電腦的董事會解雇了其創始人史蒂夫·喬布斯。這個決定,導致了蘋果電腦災難性的后果,公司水平每況愈下,到1997年,差一點就關門大吉了。
在這個危難的時刻,喬布斯重新執掌蘋果帥印,由此不斷推陳出新,推出了iPod、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革命性產品,成為寰球最受尊崇的 CEO。
三、iPhone“天線門”
iPhone 4的天線設計讓蘋果很尷尬。盡管這一問題可能被夸大了,但是,對于花199美元或299美元購買iPhone的用戶而言,要求他們只能以某種方式握持手機,顯然有些滑稽。
蘋果后來通過新聞發布會承認了這一問題,并通過發布軟件升級包、免費外套等方式解決了這一問題。
四、Apple Newton(蘋果牛頓)
有人說,Apple Newton(蘋果牛頓)是iPhone和iPad的先行者。它曾自我吹噓是平板式功能集一身的小型化IT產品,蘋果認為這款產品將給電腦產業帶來“革命”性顛覆。
不過,但當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凱旋而歸后,該項目就被砍掉了,盡管Apple Newton曾運作了十年(1989-1998年),但是,其命運還是以失敗告終。
五、Apple III(蘋果III)
除了徹頭徹尾的敗筆,幾乎很難用其他詞匯來描述Apple III。當該款計算機1980年投放市場時,偶遇一系列的穩定性和設計缺陷的問題,大大挫敗了用戶的信心。雖然蘋果公司最終解決了這些問題,那為時已晚, 高達7800美元的價格更是讓它遠離消費者。